说起家乡老底子的味道,青果是我区榜上有名的地方特色美食之一。在河桥镇蒲村,就有这样一家小作坊,在多方帮扶之下,作坊的青果生产在这个春天里搭上了发展“快车道”。 走进作坊,印象中揉搓、擀皮等全手工制作的步骤大部分已经被机器所取代,十几位穿戴规范的阿姨有条不紊地包着青果,技术娴熟。她们中速度快的一个下午就能包八九百个,按每个1毛5的包装人工算,半天时间就能赚120元左右。 这个小作坊的起步有些偶然。作坊主陈海珍一家在蒲村经营日用品小超市已有多年,由于货品价廉物美、店主为人厚道,倍受邻里喜爱,生意一直比较红火,夫妻两经常进城采购补货。一来二去,认识的熟人圈子也越来越广。“一次偶然的机会,河桥镇上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个青果外面销路很好,很多微商都在卖。”陈海珍在朋友的建议下,联系到了不少买家,开始制作青果。 陈海珍制作的青果果然受到了微商们的青睐,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。起初,陈海珍母女两人忙活一天,勉强也能跟得上订单需求。2018年开始,经过区商务局介绍,陈海珍和农食谷等大型电商公司达成合作,订单量成倍增加。她叫来了村里十几位大姐帮忙,小作坊也从手工作业转向了半自动化生产。 生产实现了半自动化,产量也从之前每天生产几百个到现在的一万个以上。“产量上去了,就希望再扩大生产,实现正规化经营,没想到这个时候却遇到了困难。”陈海珍告诉记者,首先是生产场地遇到了问题,2020年正式注册了公司和商标后,陈海珍联系了河桥镇工作人员金史正,希望镇上能帮助她扩大生产。 在金史正的联系对接下,陈海珍租下了村里农户的80亩农地,同时办理了250平方的管理用房申请手续。“她的作坊目前还不具备生产用地审批条件,我们按照规定帮她做了管理用房的手续。”金史正说,如果企业经营得当,后续可以再谋发展,镇里也为小作坊的企业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。 如今,陈海珍的小作坊也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注意。围绕区委区政府“新春有约”双线“三服务”工作的部署要求,3月3日,昌化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也来到了陈海珍的小作坊,实地了解作坊生产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后,积极对接专家,为产品走进大型商超提供专业指导。 “在多方合力之下,困难都一点点得到了解决。”金史正说,他们都希望小作坊的“企业路”能走得顺利些,继续为当地村民创收、为农村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样本。
|